华图教育旗下网站
全国分校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公务员考试—江苏华图 >> 辅导资料 >> 申论 >> 正文

公务员考试:强化角色意识,突破申论作答定势思维

作者:jiangsuh…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8 13:56:28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已于12月5日举行。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对申论的定义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赋予了申论的四个本质特征:坚持能力导向、采用主观性试题、命题贴近机关工作实际、以给定资料为展开论述的本原和对象。

  公务员思维的实质是公务员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运用的思维,体现着思维主体对于机关工作的胜任特征与核心能力。对于大学生报考者来说,抽象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培训锻炼和社会实践,但两者不在一个层面;思维能力在考试中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是内生的、本源性的,决定着作答思路的形成和答案的内容,是不折不扣的核心能力,必须摆在日常学习的核心位置。应试者可以结合报考职位设计自己的公务员思维框架:三种基本思维是逻辑思维、替代思维、执行思维,一种高级思维和提升思维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


  关注宏观问题培养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现代行政领导和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公务员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战略性、预见性、全局性、系统性是其鲜明特色。国家公务员招考副省级以上机关的公务员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它是写出“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有创造性”(2009年副省级以上职位申论作文题作答要求)申论答案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地级以下机关报考者申论作答的重要加分点和增值因素。

  需要澄清的是,申论与面试不同,国考与省考不同,在考试题材选择上,国考偏于国计,省考重视民生。2009年以前的大纲解释“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其实历数十年来的中央级申论考试,除早期网吧监管等个别问题外,很少涉及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而主要是对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考查,并越来越体现出经济与生态、经济与民生等多重问题交叉命题的特点,如2009年的“产业升级与粮食安全”、2010年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因此,考生战略思维的培养要遵循正确导向的引领:

  一是围绕发展抓住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性战略思想和大政方针来透视纷纭的现象和问题;二是抬高眼光盯住点,放宽视野、提高眼界,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带有全局影响和长远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此作为备考申论的重点热点;三是紧跟形势不断线,密切跟踪******、******等最高层的考察行踪和讲话动态,及时、持续更新战略思想和权威论述的背诵资源;四是系统思考联成网,对可能进入申论考试的复杂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考,开阔思路,广泛联系。把收入分配同社会公平乃至当代中国的根本价值追求联系起来,把教育改革、文化发展同包容性增长联系起来,统筹理念与制度,兼顾当前与长远,把各种问题的认识在头脑中交织成网,寻求系统的解决方法,有了这样犀利的认识工具,破解申论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就会无往不利。


  贯穿一条主线发展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主观性试题考试中最常用、最普遍、最基本的思维类型。申论考试有三个基本的作答源泉:给定资料、自身经验(即大纲所谓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背景知识——主要是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公共行政知识。这三方面的资源相辅相成,对于作答不可或缺,其中给定资料处于基础的地位,自身经验和背景知识则对材料的运用具有提升作用。但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思维的统领,三种作答资源就只能是一堆散落的碎片,无法真正为我所用。

  逻辑思维的运用在申论中无处不在,如推理、推断的方法,申论对策题作答中可以“据问反推”,即依据问题“是什么”逆向推导,得出“怎么办”的解决方案。2010年国考市级试卷第二题,要求提出解决W市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建议,针对城市定位被改变、片面注重发展工业的问题,可以反推出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路。


  立足政府角度建立替代思维

  替代思维又称“换位思考”,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他人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时表达的不是自己固有的观点,而是从他人那里被动接受的观点,如发展观、荣辱观、包容性增长的观点。申论需要采用这种思维方式,与作答者为党和政府代言的身份预设和角度定位直接相关。替代思维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启动于上级意图、问题设置,终止于上级意图的传达、实现和题意要求的准确达成,它的运行不是代言者的主动选择。同时它也是一种受限制的思维,在中央精神、政策法律和题意要求限定的范围内运行,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政策法律和题意要求。

  替代思维要求考生作答申论试题要有三重视角:党和政府视角、公务员视角、主体(自我)视角。这一思维要求考生淡化主体的视角,回避使用第一人称,除非写成演讲稿这样直接将角色设定为本人的文体,一般作答在必要时可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如“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如果“我”字连篇,就违反了替代思维的规则,也会影响答卷所受到的评价。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

    点击查看



    华图简介 | 联系我们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华图招聘 | 客服中心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8696号 京ICP证090387号
    增设电子公告服务栏目的批复(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33号函
    客户服务热线:4006-4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