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事评论观点:“开门鞭”本非风俗,该舍当舍,请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s://js.huatu.com/
昨天是春节假期后上班首日,作为重回日常状态前的“讨彩”环节,“开门鞭”成了重头戏。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在很多市民、小商铺已经自觉加入“弃炮族”时,很多商场、写字楼等大单位反而成了放鞭的“中坚力量”。节前,省内多地都曾提议“低碳过节”,济南市文明办说得更具体:节后上班少放“开门鞭”。这些倡议其来有自:受年初几乎大半个中国“十面霾伏”的牵连,“今年过节不放鞭”成了这个年关口上人们的突然觉醒。环境专家称,燃放鞭炮带来的浓厚烟雾中,含有大量的PM10和二氧化硫,对人体危害不小。于是,在整个市民层面,主动“弃炮”自然成了首要选项。
今年烟花爆竹燃放确实少了,是这个春节期间人们的共同感受,碎屑“染红”大街小巷一度成为曾经的场景。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但从省城昨天的空气质量情况来看,上午9时至10时短短一小时内,1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就有9个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其中两处出现“爆表”。据称,这要拜“开门鞭”短时集中燃放所赐。毫无疑问,上述某些“大单位”要对此负责。如果撇开环保不谈,仅从目前提倡的作风改造来看,这种引领意识的不足、责任意识的游离,也完全跟不上形势的节拍。
对于放弃“开门鞭”,很多人的意识中会有这样的闪念:随意丢弃一个久经传承的民俗,让年味黯淡下去,是否有悖于传统文化?对于习惯了“爆竹声中辞旧岁”、“火树银花不夜天”等写实体验的人们,能否接受一个“清静开场”的上班首日?
对此疑问,武汉社会科学院民俗专家张笃勤说,大可不必有此顾虑,因为“开门鞭”并非传统风俗,“一年比一年炸得欢,没一点民俗依据。”
话又说回来,即便算是一项年俗,在环保理念慢慢生长的当下,是不是就没有了变通的可能?至少,在环境事件频发的当下,少放鞭炮,倡导绿色、低碳的燃放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些以亲切握手、热情问候等生成的如沐春风的气氛,是否更能昭示“开门红”?即便真要闹点动静,用锣鼓代替鞭炮,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相对于类似此般可行性探讨,相对于慢慢自觉起来的市民、小商户,那些所谓大单位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毫无作为是否妥当。
借助特定的文化符号营造氛围,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处在年味与PM2.5的纠结中时,当传统表达与绿色主张不能兼容时,如何取舍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时,对我们所在意的年俗进行些许更新,将人性化因子植入传统价值,也许就是对传统的更好呵护。传统的生命力,说到底,正在于它对人性的贴近。很难想象,一种破坏环境质量、有违祥和氛围的陋习能有长久维系的动力。因此说,“开门鞭”之于空气质量,没有理由成为一个可以悬而不决的问题。
在此,我们愿意重申“同呼吸、共责任”的主张,倡议大家诠释文明的“节日观”,重新创意“开门大吉”的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