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4:07:14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s://js.huatu.com/guojia/ 文章来源:江苏华图
2021国考申论模考试卷(乘风破浪)由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江苏华图整理发布,欢迎加入2021国考交流群:608355251
2021国考申论模考试卷(乘风破浪)
申论
给定资料
1.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基础上, 对进入新时代应当遵循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作了全新的表述, 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新理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被放到了同一个制度平台加以全面和系统地建设,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也适时顺势地升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价值要求, 特别是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司法公正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接再厉, 审议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该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设计从总体上予以提升, 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实现了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念的全面飞跃, 真正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正确地处理了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全面和系统地勾画了法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过去40 多年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从最初认真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验教训、通过宪法和法律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努力实现社会正义, 到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从制度上整体推进法治建设, 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宣传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制度期待, 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目标相适应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进行了科学和富有成效的规划和设计,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扎实的法治基础。
2. 人们常常将新闻媒体称作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权力”。与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权力不同, 新闻媒体的权力并不是依靠国家机关强制行使权力, 而是将广大公民的公民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进行集体化行使, 这些权利便转化成集体权力, 即舆论, 从而形成与国家权力并重的公共权力, 社会舆论甚至可以监督和制约国家政权。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凭借自己的特性, 能够介入舆论当中, 反映、引发并引导舆论。
在司法领域, “程序正义”原则包含两项内容: 第一, 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 第二, 任何一方的诉词都应被听取。与“程序正义”相对的概念是“实体正义”。在世界很长的历史中, 人们相对更加重视的是实体正义, 如分配、均衡和矫正的正义都属于实体正义的范畴。在法官有了很大裁量权及陪审团和抗辩制度确立的背景下, 程序正义开始在历史上凸显作用, 以程序的正当性来约束法官的权力, 并支持结果的争议性。程序正义的基本精神是限制公共权力, 并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 法律的程序保障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显而易见, 因为程序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步骤, 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新闻报道追求程序正义是有其必要性的。新闻媒体对其拥有的强大权力, 既可能善用造福社会, 也可能误用乱用危害社会, 新闻媒体的权力极具诱惑力。将新闻媒体的权力置于程序正义的限制下, 新闻报道应该遵循一定形式和步骤的程序, 而且这些程序是可被操作的。新闻报道的采、写、编、播、评等环节实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步骤查询真相、传递真相并表达媒体的立场和倾向的过程。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包括客观新闻学、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程序正义的两个原则, 即“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 任何一方的诉词都应被听取”, 适合嵌入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有助于使新闻报道公正、平等且客观, 以更好地规范新闻媒体的权力。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有诸多体现。新闻媒体将话语权贩卖给公关人员, 制造媒介事件, 把“社会公器”变成某些团体或者个人的“私器”。新闻媒体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不应该从属于任何团体和个人。因此新闻媒体不应该被钱权所诱惑, 新闻报道中不应该体现任何团体和个人的私人利益。
每个公民都有媒介使用权, 新闻媒体正是他们发表自由言论的平台。部分新闻媒体将金钱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对事件进行虚假报道或者不报道事件。如山西繁峙矿难事件, 11 名新闻记者收取金矿矿主的“封口费”, 隐瞒矿难的真相。新闻媒体应给予报道各方平等的发言机会, 不为权贵卑躬屈膝, 不对平民百姓冷眼相待, 平视所有的受访者。部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 对百姓态度恶劣, 对权贵惟命是从。如贵州女记者在采访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时, 谴责违规司机抹黑城市形象, 招致违规司机对自己连扇多个耳光。
更有部分记者与投诉人一同出场, 试图充当投诉人的保护人, 有失媒体应持的中立姿态, 抛弃了“三方见面、居中采访”的原则。
甚至一些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过度依赖隐性采访和偷拍、暗访等方式, 存在对被访者造成欺骗、触犯个人隐私、助长不良心理等问题。新闻记者应该认识到隐性采访和暗访偷拍中伦理问题的严重性, 不应该过度依赖此类非正当的采访方式, 要鼓励记者“靠勤劳的双脚和结实的皮鞋, 揭露事件真相”。
一个社会越是缺少程序正义, 社会公权力越是容易被滥用, 新闻媒体的权力更是如此。尤其是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激烈竞争的现今, 各路媒体为采写轰动重大、博人眼球的新闻, 在新闻报道中不顾方法与手段是否正当的事例屡见不鲜, 应该引起新闻从业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程序正义的价值在司法领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不妨借其来限制、规范新闻媒体权力的运作。
3. 上世纪六十年代, 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 一篇关于平庸之恶魔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平庸之恶。文中提到了艾克曼的经历: 从1938 年到1941 年, 艾克曼负责驱逐在德国的犹太人, 1941 到1945 年, 他负责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以及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吉卜赛人去死亡集中营。1944 年3 月在德国已经溃败的情况下, 艾克曼到了布达佩斯, 组织向奥斯威辛的运送。1944 年3 月15 日起, 他和他的部下经常每天把一万人送到指定地点。此后4 个月中, 他组织运送了七十多万犹太人。乃至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期, 火车车皮不够用了, 艾克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艾克曼为自己辩护时, 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 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作为一名公民, 他所作所为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 作为一名军人, 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他个人并无罪错。
阿伦特指出, 艾克曼的行为正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 这种恶不思考人, 不思考社会, 却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 虽然有时良心不安, 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无关道德问题的辩护, 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所以这是一种“平庸之恶”。阿伦特特别强调: “平庸之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4. 工作的意义, 除了获得报酬让个人安身立命寄托理想实现梦想之外, 它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我自己履行工作职责, 来保障别人在他的工作角色上也履行他的工作职责, 从而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司其职, 每一个人都获得可以信赖和预期的社会活动规则秩序。
比如, 法官规范司法, 律师才有正常执业的舞台, 他代理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这个当事人可能是老师、医生、商人、官员、农民, 无论他是谁, 他是他那个群体的一员, 老师会知道自己权益受到侵犯, 法律会依法保护自己, 他就有信心去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那么, 法官律师的子女可能就在这样老师的学校班级接受教育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知名媒体人褚朝新说: 人人都等着远方的不公偶然暴露出来然后去围观, 对身边处处可见可触的不公保持常态的沉默, 只会纵容不公更加肆无忌惮四处蔓延。没有暴露出来的不公会笑着对那些因偶然因素暴露出来被声讨的不公说: 倒霉蛋, 运气不好, 你看我, 经常为非作歹不也挺好的。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 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必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但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价值, 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可能会美好。显然, 我们不应该因为风险大就放弃爱, 放弃公正。
你是这个社会的哪个角色? 你在做着哪种选择? 你我他的选择, 关乎这个社会如何运转。
四百多年前的1623 年, 英国伦敦发生了大瘟疫, 著名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也不幸染病, 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写下了在西方哲学、神学和诗歌界具有崇高的地位的《紧急时刻的祷告》一书, 包含23 篇日记体散文。其中在第17 章, 诗人写出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段话, 他说: “没有人是独立的岛屿, 孤单无依, 每个人都是一块疆域, 拼成这整片陆地, 海水每冲走一丸泥土, 欧洲就变小一分, 如同失去了一座海岬, 也如同失去一座庄园。无论它属于朋友还是你自己, 别人的死亡也使我衰弱损伤, 只因我是人类中的一个部分, 因此莫问丧钟是为了谁而鸣, 它鸣响, 是为你。”
虽然这段文字的本意并非诗歌, 但400 多年以来, 这段涵义隽永的话却以诗歌的形态被后人铭记, 它的主旨也被人们反复提起: 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别人的不幸也是你的不幸; 众生如一。
5. 今天, 无论是在美国本土, 还是在欧亚, “约翰·罗尔斯”这个名字已经因为与“正义”_______思想和极高的荣誉相连而变得非同凡响。学者们普遍认为,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向原本已濒临死亡的政治哲学注入了活力, 使其焕发出蓬勃生机, 并因此而“永久地改变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前景。”
他的《正义论》自1971 年出版, 几经修订, 已经译成20 多种文字, 仅英文本的销量目前已上升至25 万册。1998 年4 月, 现代图书馆将其列为20 世纪最优秀的100 本英语非文学类书刊之一。1999 年, 由于罗尔斯对“政治哲学”的贡献, 先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逻辑和哲学领域的罗尔夫·绍克奖; 同时他也荣膺该年度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 并出席了在美国白宫举行的颁奖典礼。1999 年12 月美国《哲学论坛》发表的一份来自对美加两国内5000 名哲学教师的问卷报告, 结果表明在20 世纪前20 名哲学家和27 本哲学著作中, 罗尔斯与其《正义论》排名第3, 仅次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罗尔斯的全名是约翰·杰克·鲍德雷·罗尔斯, 1921 年2 月21 日生于巴尔的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罗尔斯的父亲是一位对政治抱有浓厚兴趣的著名律师, 他曾是W. 威尔逊总统及其国际联盟的热情支持者, 也是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崇拜者, 但这种崇敬之情随着罗斯福对联邦最高法院权威的亵渎和不敬而终止。罗尔斯的母亲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者, 她一度曾担任巴尔的摩选区妇女投票联盟的主席。正是这位母亲为儿子树立了榜样。母亲的谆谆教诲和家庭的熏陶激励着罗尔斯, 使他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 从未放弃对女权问题研究的兴趣。1939 年, 罗尔斯结束了他在康涅狄格一所私立中学的学习后, 进入美国赫赫有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刚入大学时, 他更感兴趣的是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 罗尔斯投笔从戎。二战期间, 他先后随军出征过新几内亚、菲律宾、日本等地。1946 年, 他又重新返回培养了他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 并在那里开始了他攻读博士的学习。
罗尔斯把自己在诸多论文中所述的思想进行细致地加工和整理, 使其在内容上更为详尽、观点前后一致。这样, 罗尔斯多年的思考终于汇聚成一本专著即《正义论》, 并交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71 年正式问世出版。在《正义论》一书中, 罗尔斯最终设想出一种假设性质的“原初状态”。在这种“状态”人们割舍了其性别、种族、宗教信仰、或其它与个人相关的详细情况。罗尔斯相信, 由于人们对有关他们自身的情况了解不多, 在这种“无知之幕”的作用下, 他们就可以设计和制定出一套正义原则: 第一, 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与他人一起同等享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第二, 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 才能得到考虑: (A) 能预期地为社会当中的最少受益者带来利益。(B) 保证地位和官职向所有的人开放。这些正义原则为个人的权利提供了广泛的领域。罗尔斯在构思和阐发自己理论的过程当中, 他先后在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62 年, 他最终选择哈佛大学作为自己的思想家园。从此,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教学、研究、著书立说。即使在1991 年退休以后, 他也没有走下哈佛大学的讲坛, 继续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直至1995 年由于年迈和健康原因, 他才不得不告别自己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
1975 年, 罗尔斯发表了基于康德思想之上的《康德主义的平等观》和他的另外两篇文章: 《相对于善的公正性》和《道德理论的独立性》, 前者讨论了作为合理性的善之理论, 以及它与公正性之间的关系; 后者是1974 年罗尔斯就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时发表的一篇演讲。在这篇演讲中, 他详尽地阐述了“反思平衡”这一观念, 并对道德理论与哲学其他领域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中的基本思想后来被直接用于他的政治哲学, 从而为他的政治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
1982 年, 《社会统一性与首要的善》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 罗尔斯解释了这些概念与自由平等的、有道德的人之间的联系。在随后出版的《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一文中, 罗尔斯也把康德的个人观用于对基本自由的厘定、对它们的优先性的证明, 以及对诸多基本自由间冲突的化解, 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政治自由主义》第八章的内容。
罗尔斯对学术活动以外的社会和政治事务活动比较关注。他在1998 年与其他几位著名的哲学家一起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递交了一份旨在促使辅助性自杀合法化的诉讼理由书: 《哲学家的理由书》; 在1999 年初他还接受了曾在公共福利杂志社担任过编辑助理的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伯纳德·G. 布鲁萨克的采访, 围绕“政治学、宗教和公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年近八旬的罗尔斯来说, 1999 年是一个出版的丰收年、多产年。在这一年里, 他的《正义论》修订版、《罗尔斯论文选》、《万民法》同时出版。2000 年, 罗尔斯将自己以前就莱布尼兹、休谟、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发表的演讲整理成书, 以《道德哲学演讲录》为题出版。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 80 岁高龄的罗尔斯更加坚信自己终生追求和倡导的“公平正义”, 写作和出版了《重申作为公平的正义》一书, 一方面依然是对各种批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作出回应, 一方面对自己1971 年来的思想做了一个概括和总结。
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哲学兼法律教授S. 弗里曼, 既是罗尔斯昔日的学生, 又是《论文选集》的主编。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 罗尔斯一生一直“为一个合理的信仰所指导———正义的社会从其现实性来看是可能的”。
今天, 当代表20 世纪文明的纽约世界贸易大厦, 在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中坍塌倒下的时候; 当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再次响起针对游人的炸弹袭击声的时候; 当巴以之间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 每周都有无辜的平民百姓受到伤害的时候; 当美国赤裸裸地向世界宣布, 它将不惜一切代价、以任何手段向制造这起事端的“恐怖主义份子”及其国家进行报复, 并再一次在海湾炫耀武力的时候;当世界各国政要人物跟在美国后面, 亦步亦趋地表态, 他们将尽一切可能的力量配合和支持美国打赢这场找不到对手的战争的时候; 我们更能看到罗尔斯及其师承哲人们的睿智和远见卓识, 更能体会到罗尔斯有自己的《万民法》中所提出的理想国际道德原则、建立和谐稳定的人民社会这一理想的魅力。
2002 年11 月24 日, 饱受病痛折磨的罗尔斯离开了这个尚未实现其理想和追求的世界, 享年81 岁。
6.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 生态问题在理论与现实中都持续受到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以及20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共同构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当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正义观念关注生态问题时, 遂形成一种“生态正义”的理论形态, 它从生态的角度提示出人类未来社会应有的整体风貌。事实上, 马克思的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 并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所具有的现实启示, 首先在于引领人们形成一种明确的生态理性, 即一种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思维方式。生态理性要求人们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坚持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并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 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但在人的不合理使用下, 科学技术被视为人类力量的展示, 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强武器。理性运用科学技术, 应是将之视为人类解放自身、发展自身的积极力量, 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著名技术批判理论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认为, 现代科学技术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领域存在, 还应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 成为一种良性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个问题是, 当我们尚未彻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时, 消费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却逐渐明显。现代社会已如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进入到消费社会, 消费异化又成为我们思考生态正义的另一个重要因由。人类活动中消费主义的盛行, 使得原本由生产引发的生态问题雪上加霜。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看来, 消费主义扰乱了人对物质的正确需要, 使得商品的价值尺度发生变异, 由此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面对异化的消费行为, 一方面, 首当其冲遭殃的当然是自然界, 屡见不鲜的环境破坏与物种濒危就是例证; 另一方面, 人类自身也在承受异化的后果。由消费异化导致的生态危机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状态, 但人们思想观念的异化却显得更为紧迫。当前, 消费领域并没有普遍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 从众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等行为, 以寻求虚幻满足的方式, 误导人们对于商品的合理需求。这一现象使人成为商品的虔诚奴隶, 对商品顶礼膜拜、俯首称臣, 将商品“拜物教”体现得淋漓尽致。
追求生态正义的实现, 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 还应完善科学体制以作为生态正义的外部保障。马克思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 意识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 或者毋宁说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马克思进而指出要变革社会的体制, 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在当代社会, 生态危机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 它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 就连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 也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样一来, 生态危机的产生似乎与社会制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么一个事实, 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仍不够充分, 而我们又处于急切追赶现代性的征途中, 就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完善和运行一套科学的发展机制。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才能实现生态化生产机制。所谓生态化生产机制, 即是在遵循生态保护、生态正义的基础上, 使社会生产符合生态文明内在规律的机制。譬如, 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 是对资源耗费型生产的有力替代, 将在未来的社会生产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德认为, 法律和一定时间、空间的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环境不会受到惩罚, 或是惩罚的力度太轻, 无形中使得人们破坏生态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和触目惊心。针对这种情形, 法律就成为维护生态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与专门法规、地方法的修改与制定, 通过法律的强制权力规范人们的生产行为, 以保障人们享有相应对等的生态权利与义务。生态正义本应是人们对于美好生存状态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 如今已经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保障, 这虽是一种无奈之举, 但却显得切合实际。
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 非某个国家或个人所能克服, 它需要人类结成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生态正义的关注推向国际视野, 以国际对话与合作的方式明确生态权利的归属, 以及生态责任的合理分配, 形成一系列可资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 人类的合作由最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范畴, 逐渐延伸至生态议题的框架之中, 这本身即是人类社会一个显著的进步。这一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加强, 那些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恶化、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等全球性难题, 需要人类紧密团结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以维护生态正义的方式, 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7. 作为一部传世的经典作品, 《东方列车谋杀案》早早地就被搬上了大银幕, 1974 年的电影版本应该说是至今为止荧幕上最经典的一部, 获得了原著作者阿加莎的认可。故事是这样展开:
比利时大侦探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准备前往伦敦, 车上的一位乘客雷切特曾求助于波洛因为他收到了威胁信, 但波洛由于此人拍卖假货对其印象不好拒绝了他的请求, 而巧的是第二天雷切特先生就被发现在前一个夜里被人杀死了。火车因为遇上了雪崩被困山中, 于是波洛受到委托开始破案。调查过程中, 波洛发现死者和车上的12 个嫌疑犯都与一个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就是五年前阿姆斯特朗案件。
五年前, 阿姆斯特朗上校三岁的女儿黛西被绑架, 在支付了绑匪要求的二十万赎金后, 三岁的黛西还是被残忍的杀害。惨案发生以后, 有孕的黛西母亲悲痛之下流产, 和还没出生的婴儿双双离世, 阿姆斯特朗上校难以经受这一系列的打击, 吞枪自杀, 因案件牵连被误认为是杀人犯的少女苏珊也自杀身亡, 一起卑劣的绑架案, 最后导致了五个人的惨死, 而犯人正是被杀害的美国富商雷切特先生, 而他的真名是卡塞蒂。
他害得一个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 害得与这个家庭相关的人都因此承受不幸, 而相反他靠着自己强大的律师团队逃脱了法律制裁, 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还凭借二十万的赎金成为了显赫一时的大商人、成功的企业家。
好人没有得到好报, 而坏人却逍遥法外, 这让阿姆斯特朗的家人朋友们感到非常悲愤和痛苦, 于是阿姆斯特朗的家人、他们一家的厨师、家庭教师、保姆、司机, 以及被撕票孩子的教母, 一共12 个人, 因为同一个目标汇集在这辆飞驰的东方快车上, 一起策划并实施了这场谋杀。
在那个夜晚, 他们是正义的捍卫者, 执行了迟到五年的判罚。但在白天, 他们却又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站在不同的立场, 从各个方面互相包庇, 将波洛带入层层迷雾, 让整个案件扑朔迷离。得知真相的大侦探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恐慌, 在过往的时间里, 他一直捍卫着真理和正义, 坚信世界上只存在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 绝对不存在灰色地带, 再凶残的罪犯, 也不能动用私刑。波洛的信仰不能容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 即便出于正义的目的。但越是了解案件的始末, 波洛的内心越是动摇。正确和错误之外, 是否存在另外一个选项? 波洛自己也说: 我无法做出判断。”
作答要求
第一题: 根据“给定资料2”, 简要论述新闻报道追求程序正义的必要性。(15 分)
要求: 表述准确到位, 语言简明扼要, 字数不超过300 字。
第二题: 根据“给定资料3-4”, 谈谈你对文中“平庸之恶”的理解。(10 分)
要求: 全面、准确, 不超过200 字。
第三题: 某高校想要举办人文社科类学术沙龙, 请根据“给定资料5”为参与沙龙学习的同学写一则关于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简介。(20 分)
要求: 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语言流畅, 不超过350 字。
第四题: 根据“给定资料6”谈谈我国如何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的指导下, 将生态正义的理念转变为现实? (15 分)
要求: (1) 以“在……方面, ……。”的表达形式, 分条列出; (2) 准确、全面; (3) 不超过200 字。
第五题: “给定资料1”中两次提到了“正义”, 分别是“公平正义”和“社会正义”。请以“正义”为话题,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 写一篇1200 字左右的文章。(40 分)
要求:
(1) 立意明确, 论述透彻; (2)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 思路
清晰, 语言流畅。
以上即为《2021国考申论模考试卷(乘风破浪)》全文,更多 江苏公务员招考资讯,欢迎关注江苏华图官方微信(公众号:jiangsuht),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前资料,及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相关内容推荐:
招录信息: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 职位库 | 资格复审 | 面试时间 | 公示录用
考生通道: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流程 | 专岗专训 | 晒分查排名 | 翻盘计算器
教材资料: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教材 | 每日一练 | 面试热点 | 面试题库
及时资讯服务
专业客服答疑
常州华图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99号嘉业国贸大厦22楼(苏宁电器楼上)
客服热线:0519-86633002
网站:https://changzhou.hu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