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   
    B整体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将部分结合在一起的   
    C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3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32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   
    A具有质的差别B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C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D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33下列属于因果关系范畴的是()。   
    A播下良种在先,粮食丰收在后B适度灌溉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C合理施肥在先,粮食丰收在后D看见闪电在先,听到雷声在后   
    3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路线   
    D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3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明()。   
    A矛盾越多越加快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人为制造一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36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A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B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易其位   
    37唯物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   
    38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   
    A根本性质相同B形式完全相同   
    C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某些特征D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   
    39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主持了会议,会后发表了《领导人宣言》。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材料包含的道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在事物的发展中外因是重要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0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本土发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接连遭到飞机撞击而引发爆炸。事发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向全国发表简短声明,他说,这是一个“全国悲剧”,并发誓捉拿和严惩肇事者。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举世谴责恐怖分子的野蛮行径。袭击事件使全球经济损失在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国仅资本市场方面的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部分银行、航空公司与保险公司面临破产。这则材料说明了()。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B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   
    C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是当今各国的主要矛盾   
    D当今各国执政党必须切实履行保卫职能   
    41以下各项哪些包含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道理?()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涓涓之水,汇成江河   
    C愚公移山D拔苗助长   
    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高寒缺水、土地贫瘠地区,由过去单纯种植粮食改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从而摆脱了以往的贫困面貌。事实表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一些不宜种粮的山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可以大种果树,也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原来的种粮劣势就可变为另一种生产优势。这说明()。   
    A劣势和优势是对立的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劣势和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C劣势和优势既互为存在前提,又相互转化   
    D只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就能变劣势为优势   
    4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时期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各个量的和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C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过程D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44中国有句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5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依据是()原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4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   
    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D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48下列属于辩证否定的有()。   
    A我国必须全盘西化   
    B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D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判断题   
    1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说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   
    2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5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6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干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它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   
    8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同性。()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11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   
    1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现存事物必然灭亡。()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14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15辩证法的否定是扬弃。()   
    1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质变量变规律。()   
    17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18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思想根源是否认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   
    19事物的度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   
    21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景是: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   
    22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了初始阶段的某些特征,好像是一种回复。()   
    2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4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25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2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27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   
    28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量则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29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发展到突破原来事物的度,就会破坏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发生质变。()   
    30当一事物存在时,其自身已经包含着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因素,构成事物自我发展的内在基础。()   
第一部分形势与政策第四章实践、认识与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2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   
    3.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对立面统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5真理的首要的基本的属性是()。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可变性D真理的具体性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和不依赖人类   
    C它是自然界规律   
    D它是社会规律   
    9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1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成果   
    13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演绎方法B综合方法C分析方法D归纳方法   
    1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1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8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印象的形式是()。   
    A知觉B表象C概念D推理   
    1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0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2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2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   
    2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和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5“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日益增长B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C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D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28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29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30认识主体是指()。   
    A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D具有主观思想的人   
    3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2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教条主义B二元论C经验论D诡辩论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感性材料B认识能动性   
    C社会实践D客观规律   
    3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D社会实践   
    3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怀疑论的观点   
    36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3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8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39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其性质是()。   
    A辩证法的B折中主义的C唯物主义的D多元论的   
    4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1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根本观点告诉我们()。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B必须事事学习直接经验   
    C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   
    43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D抽象、具体、再抽象   
    4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B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本质与现象的统一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5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6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48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49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说明()。   
    A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51“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2解放后,我国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 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对马寅初的理论却长期未予重视,以致人口增长得过多、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   
    A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只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3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十几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这类事例表明()。   
    A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笨的,不聪明的   
    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   
    C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D狼孩没有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   
    54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是因为()   
    A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B它综合了前人的成果,有着丰富的内容   
    C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D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知识体系   
    5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是零散的、片面的、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系统的、全面的、可靠的   
    B感性认识只反映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   
    C感性认识阻碍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真理,指导人们的行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57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B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   
    C一切创造性的活动D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58实践是指()。   
    A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B人们的本能活动   
    C精神性的活动D适应环境的活动   
    59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   
    60真理是()。   
    A经过经验检验的认识B符合逻辑、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D同客观世界相符合的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A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B实事求是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基础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3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A概念B判断C推理D假说   
    4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能动的反映论C先验论D可知论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互相转化关系   
    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经验主义B唯理论C经验论D教条主义   
    7在认识事物及其关系时,形而上学的态度是()。   
    A同一就是不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就是绝对的对立   
    C有同一就不能有对立D有对立就不能有同一   
    8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A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B实践水平的制约   
    C社会地位、阶级地位的制约D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强调()。   
    A人们在改造世界活动中认识世界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认识有能动性,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由于它()。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给回答新问题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13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A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经验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4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对于其反映的特定对象来说()。   
    A是一次认识就完成了的B都是完全相符的   
    C总是近似的反映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5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6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在发展中日益接近绝对真理   
    D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外存在   
    17下列主张属于先验论的有()。   
    A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B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C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D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1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19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思想僵化   
    2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   
    A认识的目的B认识的来源   
    C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认识发展的动力   
    21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建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建构   
    C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22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为()。   
    A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B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D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也是认识的源泉   
    2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   
    A不懂得实践的伟大作用   
    B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C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   
    2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5认识的主体包括()。   
    A个人主体B社会主体C集团主体D类主体   
    26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教育医疗实践D科学实验   
    27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实践决定认识   
    28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C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否认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29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   
    A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B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   
    C进入主体的活动范围,具有社会历史性   
    D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   
    30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A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B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C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意识属性D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具有实践属性   
    31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32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存在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3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3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在一定条件下其间能够互相转化B不能互相转化的   
    C对立统一的D绝对对立的   
    3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有()。   
    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3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对事物抽象性、间接性的认识D对事物直接性的认识   
    3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D对事物间接性的认识   
    3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源与流的关系B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直接经验可靠,间接经验不可靠D直接经验不可靠,间接经验可靠   
    3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观点()。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4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41关于实践,正确的说法是()。   
    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   
    B一切实践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在的实践是过去实践的继续和发展,而任何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都受到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C人的实践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   
    D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的特点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每一实践的全过程中   
    4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A认识论B社会历史观C唯物论D真理论   
    43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4“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而不是用僵化的观念裁判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A马克思主义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情况变化了,真理随着情况的变化,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性   
    C真理是发展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包含着错误   
    4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46关于本世纪以前开始的超导体研究,在经过长期蛰伏之后,曾突然活跃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中、美、日等国物理学家竞相多次宣布了自己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目前,超导体研究的竞赛仍在进行。这一事实说明()。   
    A物质世界的奥秘虽很多,但人们总有一天会穷尽它   
    B物质世界的奥秘是很多的,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不会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C认识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在对既有认识成果的辩证否定中发展   
    D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发现真理的权利是平等的,但真理的发现离不开客观物质条件和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47某年3月,考古学家在云南某地发现了人类的最早祖先——距今约400万年的蝴蝶人,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由300万年推进到400万年,再一次修正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   
    A真理是相对的,是不可靠的   
    B真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C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真理是随时随地可以被推翻的   
    48某年3月的一天,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在哈密地区上空发现一个不明飞行物,它放射着探照灯式的强光,与飞机相对而行。目击者疑惑不解,以为是星外来客驾着飞碟光临地球。后来科学家依据实践判明,那并非是什么星外来客,而是大气中的等离子体火球在高速旋转飞行。这表明()。   
    A世界并不神秘,科学能够揭开它的奥秘   
    B感性认识只能认识自然界的现象,科学则能够揭示它的本质   
    C从感官获得的认识是不可靠的,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才真正可靠   
    D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再到完全的知的过程   
    4919世纪由于建立了电磁理论,从而创造了发电机、电动机,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一历史事实说明()。   
    A理论上的突破必然带来实践上的革命   
    B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C科学理论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D科学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50据报道:河北农大数十名教师奔赴太行山区,把十几项配套技术送下乡,并培养出20多万农民技术人才,促进了山区经济起飞。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发山区的实践中,也取得了26项科研成果,丰富了原来的教材,推动了全校的教学改革。大家说:“农民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农民。”这个事例说明()。   
    A科学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必要指导   
    B实践是科学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C只有事事都去亲自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D科学理论也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判断题   
    1党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2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   
    4教条主义者重视实践经验而忽视或否定理论的作用,经验主义者重视理论而轻视或否定实践的作用。()   
    5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6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   
    7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8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   
    9“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0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1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   
    15真理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6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与谬误的调和、融合。()   
    17主体之所以能够反映客体,其根源在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18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20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第一部分形势与政策第五章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2下列选项正确体现阶级和国家关系的是()。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②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   
    ③国家是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的   
    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⑤阶级是在国家产生之后产生的   
    ⑥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④⑤B④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   
    A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B全民的国家   
    C绝对自由民主的国家D福利的国家   
    4“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B历史唯物主义的   
    C历史人本主义的D历史自然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