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公务员面试技巧:机关工作人员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
2018-05-03 10:13:21 江苏公务员考试 来源:江苏华图
添加人工客服
四、“电访”。
这是指记者打来电话,要求在电话中采访。对待“电访”要慎重,接到电话后不要随意挂断,挂断就是拒绝采访,这样的方式是不妥当的。但是也尽量不要在电话中长篇大论,可给记者做一些简短的表态,“是”还是“不是”,“有”还是“没有”,或者说“详细的信息稍后会给您传一份新闻稿”,等等。因为电话是一个“高失真”的传播媒介,容易造成细节传递的失真,简短表态即可。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糟糕的问题,只有糟糕的回答”。这样的说法听上去不太公平,但反映了一个问题。记者有时的问题可能比较尖锐或不太妥当,但作为发言人,如何用记者提问的机会来传达你自己的核心信息,是一种技巧。
第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重复问题。也就是说,不要落入预设的话题结论中去。
第三,不要随意许诺或预测。一定要以事实、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作为依据。新闻传播当中的一条原则是“快讲事实,慎讲原因,慎下结论”。
第四,不要用推卸责任的方式回答问题。比如说“这个问题不归我们部门回答,请你去找××部门进行了解”,这个回答看似“金蝉脱壳”,但推卸自己责任的方式是不妥的,且对自身并无益处。
最后,我再给大家归纳几种应对“敏感问题”的方法。
“敏感问题”其实就是比较难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应对,我认为有这样五种方法。
一、“归位法”。
就是要回归受众常识的本位,看你的对象是谁,避免将问题“泛政治化”“泛社会化”。
二、“桥梁法”。
搭桥,就是将不方便直接回答的地方,引到另外一个具有更高关注度的话题。如果你能提供更令人信服的、更具有新闻效应的事实,原来的关注点就会淡化。要拿出更具说服力、更有“眼球效应”的事实和观点来说服媒体和公众。
三、“旗帜法”。
在回答提问中不停地“亮旗”,要求记者关注发言人希望他们关注的核心信息。
四、反问法。
可以通过反问,将问题提升到更高的思考对话层面,引导受众自己来寻找答案。
五、共鸣法。
引发记者的共鸣,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
给大家举个例子,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一个很经典的受访片段。
2002年,在赵启正访日期间接受了号称“反华斗士”的日本知名记者田原总一郎的采访,在日本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原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反日?但他没有这样直截了当地发问,而是引用了一些数据。
调查显示日本人当中38.6%的人喜欢中国,22.8%的人讨厌中国,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38.6%。换言之,大多数日本人并不讨厌中国。
这就是我们前面强调过的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即一定要用事实、数字和细节,而不是空洞的表态。
同样的调查还显示,喜欢日本的中国人在1997年占10%,2002年还是10%,而讨厌日本的比例从1997年的34%上升到了2002年的53%。
根据这项调查,这位记者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反日。
面对田原提出的这样一个“敏感问题”,赵启正首先把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归位”。
因为他面对的受众是日本的观众,而且这个电视台——朝日电视台是日本右翼的喉舌,其观众中大部分持反华的立场。所以对这样一些人讲中国,要考虑他们的接受习惯,不能用我们的官方表达,比如“我们要把一小撮日本的右翼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区别开来”。
于是,赵启正回答道:“我注意到你们的调查是说喜不喜欢日本,而不是说喜不喜欢日本人。”这个转换很巧妙!
“日本”是国家及其政府的代名词,因为日本侵略过中国,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政府当然没有好感。但是对于日本人民,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偏见。
为了强化传播效果,赵启正还提供了很多细节和事实来强化“中国人并不讨厌日本人”这一观点。
提到为什么在1997至2002年会有讨厌日本人数的激增,赵启正又进行了第二次“归位”。
他从这项调查进行的时间入手,指出当时恰巧在小泉参拜了靖国神社之后,当然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反感。
赵启正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可以称之为“绵里藏针”。两次“归位”都有对日本批评的因素,但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重新设置。
这个电视节目当时收视率名列前茅,说明赵启正的回答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以上即为《2018江苏公务员面试技巧:机关工作人员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全文,更多考试资讯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以上即为《2018江苏公务员面试技巧:机关工作人员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全文,更多江苏公务员招考资讯,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