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面试热点:清华老师被骗千万,电信诈骗何时休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8月31日,一则由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发布的“警情通报”在网络上热传,引发网友关注。通报称,8月29日晚,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的人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记者向海淀警方求证属实,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具体情况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通报。(8月31日《长沙晚报》)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新京报仲鸣:有一种论调是:清华老师也能被骗?或者这么傻的人怎么能赚这么多钱!如果说,网民八卦清华教师工资待遇等,是基于对高校教师这么“壕”的本能猎奇,段子化解读是网络后喻文化的常见现象,那斥受害者“傻”,无疑是跑偏;将受害者默认为“很傻很天真”的打趣,在幽默的表象下,内嵌了某种病态认知,那就是“你傻你活该被骗”。这是在归因层面将电信诈骗牵涉的问题主次倒置,乃至是非混淆。我们往往高估了受害者的防骗能力,也低估了诈骗犯的行骗能力。如果一个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的不只是防骗常识,而是针对花式诈骗的360°无死角防骗技巧,和升级节奏完全跟上骗术的技能包,民众变成惊弓之鸟,那这个社会对电信诈骗的治理,必定是大面积失效的。抱着“你蠢你活该”心态看清华老师被骗,认为诈骗根由不在诈骗本身而在受害者“傻”,才是真的太过“天真”。@人民网蒋萌:穷人也好,富人也罢;没文化也好,有文化也罢,都有受骗上当的案例,说明骗术面前人人平等,身份高低与财富多寡不是会否被骗的决定性因素。不得不说,社会存在贫富差异,一些人心态失衡,衍生出“穷人皆正义”、“富人都不是好东西”观念。面对富人受骗,一些人幸灾乐祸,甚至觉得富人“活该”倒霉。这种思想其实是亚健康的,它忽视了法律与社会应当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与正当权益。换言之,如果法律与社会不保护公民的正当所得,人们怎能具有创富的动力?倘若有钱人与没钱人都处于惴惴不安中,谈何社会稳定?至于这名清华老师如何获得1760万元,应由纪检监察部门操心。如果某人有证据证明该笔财产“有问题”,大可以举报。在没有违法证据的情况下,对诈骗案中的受害人说三道四,恐怕不厚道,缺乏说服力。@太行日报刘鹏:很明显,电信诈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泛滥之势。而且预防诈骗,个人防范只是第一步,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公安部门的打击力度,电信等单位的防控能力,银行账户的管理力度,相关个人信息的保护等都集体失责或者失守,个人就算再警惕,再天才,明显也是无法独力抵御诈骗的。比如徐玉玉,骗子能够准确地知道她的电话,并且知道其考上了大学,有一笔助学金要办理手续等信息。遇上这样的“精准诈骗”,有几人能够完全防范?徐玉玉那边,6名犯罪嫌疑人虽然已经悉数落网,但相关信息泄漏的途径、责任人等,依然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边,清华老师又遭遇类似骗局。如此接二连三的悲剧的发生,如果一定要说明什么的话,除了要加强个人的防骗意识,明显还有要加大信息保护的力度,以及对类似诈骗案重视的程度、打击的力度!否则,谁又能够保证,即便自己比清华老师还高知,就不会遇上“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的诈骗?谁又能够保证,我们一旦遇上这样的诈骗,就一定能够保证不上当受骗?当务之急,除了完善相关刑事法律之外,还要构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完整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制度。@长沙晚报朱昌俊:电信诈骗精密化和普遍化的背后,是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的新转向。过去,谈到社会治安,我们侧重的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秩序与街头暴力。但在信息社会,对于社会安全秩序的冲击更趋精密化与隐蔽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就体现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诈骗。但目前无论从公共治理,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对这种转变的认知与行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电信诈骗在很多人看来仍仅是只能骗骗“智商低”的人的小伎俩。所以,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乐于转发那些“把骗子骗得想哭”的段子化信息,当诈骗发生后,我们习惯将之视为是受害者交的“智商税”。类似潜在的社会心理,一方面消解了骗术的真正危害和防范难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社会对于骗术的预防。一些人所谓的“防骗宝典”,不过就是信奉不再相信任何陌生人。然而,且不说这种思维的潜在危害,单就说对于陌生人的界定会因时因人而异,其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电信诈骗本质是信息社会的犯罪。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犯罪的蔓延,只能依赖于公共防治网络的缜密化。这既包括对于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也包括相关预防体系的建设,比如信息安全的保障,安全责任的落实,防骗教育的跟进。由于这一犯罪所牵涉到的诸多领域的失范,要治理好这个问题,仅仅依靠公安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深圳晚报石迪:不得不承认,诈骗引发的痛感是有阈值的。上一分钟为徐玉玉的不幸而声嘶力竭,与下一分钟质疑大学老师并不冲突。只能说明,1760万这个数额带来的冲击已经遮盖了对诈骗的恐慌,成了更迫切的焦点。一定程度上,这与教师职业污名化加剧有所关联,一旦涉及巨额财产,便会触发外界敏感的“膝跳反射”。而更关键之处在于,对徐玉玉们的不幸报以哀痛,更多出于兔死狐悲之感;而对该教师的质疑,更像跨越阶层的对立,他们本没有敌意,可收入上的鸿沟却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仇富心理。再次面对万恶骗局,暖流变成了寒流,吊诡的情节折射出一种不信任,也暴露出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这种危机可以被诈骗点燃,也源于自身基础的贫瘠薄弱。毕竟,富豪的小目标和平头百姓的小目标判若云泥,富人被骗千万和穷人被骗一万,所造成的后果同样呈现霄壤之别。该事件中,大学老师的财产来源有无猫腻,无法贸然下定论,但大学教师的隐性收入问题,的确亟待有关方面加大规范和整饬力度。而对收入差距的改善,其实和打击电信诈骗一样,需要用高效率的实事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希冀。须让民众有所期待,在一个愈发和谐的社会,任何人遭遇的不幸,都能获得善意纾解和热忱援助。华图解析:“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的消息之所以被广为人知,究其原因,其一是质疑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多钱;二是觉得清华大学老师这么高智商也被诈骗,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忍不住嘲笑他一把。事实上,被骗往往与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反而是和我们忍心中的一大弊病有关,那就是贪婪,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在自然界,生物大都处于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但人不一样,必须要有不知足,这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否则这社会就没有意义了。真是人性的贪婪,催生了骗子这一新型职业,而电信诈骗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大“毒瘤”,电信诈骗之所以日益猖獗,极大归责于其犯罪成本低,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打出上千个电话,发出上万条短信,在这些数量巨大的人群中,难免有人会上当受骗。加之这种诈骗方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犯罪分子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抓捕,往往选择在境外作案,而这也确实增加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成本。而侦破类似案件最困难的还在于技术方面,公安干警往往要通过一个没有身份注册的手机号为线索抓捕犯罪分子,难度可想而知。清华教师被诈骗千余万,再一次表明,电信诈骗,肆虐已极。面对防不胜防的电信诈骗,单靠警示,已经很难发挥作用。惟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不仅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将相关黑色产业链上的人都缉拿归案,才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打压住这股歪风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