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共有三类:片段阅读、文章阅读和选词填空。
一、片段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61.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B.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
C. 《黄帝内经》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D. 《黄帝内经》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与医疗经验有机结合,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62.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作者引用经典,意在说明()。
A.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B. 引用《国语·周语上》为了说明诗在东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C. 引用《礼记·孔子闲居》是为了说明在周代,人们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D. 诗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6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儒教在吸取了佛教、道教的一些内容后,壮大起来
B. 如今的孔子思想,包含董仲舒、朱熹的思想以及其他学说的内容
C. 任何思想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不断补充对自身有益的新学说
D.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是因为董仲舒和朱熹的传承
64. 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枝蔓状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这就是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不再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
B.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C. 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D. 后现代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历史趋势
65. 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更容易按照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家境较差的话,青年难免首先面临赚钱的压力。但家庭条件和环境对青年奋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奋斗,也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和环境,而在于两者的契合程度。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家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意味着人生更精彩——人生的精彩,还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贡献程度有关。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 人生的精彩也许与家境无关系,因为年轻人的成功可取决于个人的奋斗
B. 家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家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得社会地位
C. 家庭条件和环境对青年奋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D. 人生的精彩应该是青年奋斗的目标,而不是钱、权、声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