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置的发展与变化是命题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问题设置比较新颖和灵活,几乎每年都有新题型出现,而作答难度相应而言也稳中有升。考生需要仔细揣摩其中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备考。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通过对近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试题特点及趋势值得考生注意。
1、新颖性
不同于传统的题型,近年来总有一些非常规性题型出现。我们很难明确指出它在测查考生哪种能力,因为只依靠概括或是分析,很难对题目进行解读,它需要考生综合自己的申论能力全方位应对。另一方面,这种新题型往往借助一些新颖的形式,以类公文的样子出现,有意考察考生作答体例形与质的结合,语言风格的多变。
如2012年国考省部级第一大题第2小题,“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作答此题,既需要准确解释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又需要体现“编者按”的内容与形式要求。
其实,揭示实质对绝大多数的考生而言不是很难,这道题的新颖性在于第一次将撰写“编者按”引入国考申论,这提醒广大考生,需要在今后的备考中注意各种涉及机关工作事务的文体写作方法。在此之前,规划、通知、宣传手册、宣传海报等文体在历年国考中均出现过,考生也需要对曾经考察过的这些类似题目做到熟练掌握。考生在作答此类新题型时,可以尽可能地将其还原为传统题型,结合申论六大要素进行作答,一般情况下不会偏题。但是要得到高分,就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灵活作答。
2、模糊性
有些申论题目在提问的时候经常不直接告诉我们要答什么,而是采取暗示的方式,用一些抽象的语言来提问。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有两个:方法一,从总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把握提问的目的和用意;方法二,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答题的关键。
如:2011年国家地市: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这道题的模糊之处就在于写信的内容应该是什么?而我们可以用总体理解题干的方法来解决。根据写信的目的来确定写信内容。很明显这封信的目的是说服家长支持寄宿制。要家长支持可以大谈寄宿制的对家长和孩子的具体的好处以及不寄宿的坏处等等。
3、微观性
以前的很多问题总是非常宏观抽象,这样就给考生泛泛而谈提供了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现在的问题逐渐向着微观化方面发展。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问题的针对性很强。我们用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2008年北京市申论问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从行业协会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个题目里面有两个要求,一个是从行业协会的角度,这决定了所谈到对策尽量和行业协会相关;另一个是谈提高中国制造的地位问题,这决定了谈的问题要针对中国制造来谈。这两个条件是对那些空泛对策的限制,在这个对策中很多模式化的套话都用不上。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了“请就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这个问题的针对性就会打很大的折扣。
近年国考的题目也是趋于微观化,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1”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就是一道微观的题。
宏观的题目就是给定很少的字数写一个很庞大的话题或内容;微观的题目则是针对具体、个别性的问题来提问的题目。将问题细化使问题越来越小是反模式化的重要手段。考生在答这种题目时,一定不要泛泛而谈,要注意答题内容的细微和针对性。
4、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一道题目包括多个题型,需要考生同时运用多种能力作答。题目可以是概括题与对策题的结合,也可以是概括题与分析题的结合,也可以是其它题型的结合。作答这种题目重要的在于拆分和还原。
“拆分”,是指将一道题目拆成多个小题目,按申论要素进行作答。“还原”是指将拆分的小题目按照概括、分析、对策、公文等题型的基本要求进行作答。例如,前面所提到的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第二大题,“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这道题就可以拆分为三道题,一道概括,一道分析,一道对策。其中“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措施”可以用概括题的方法来解读,启示部分可以再拆分为分析题和对策题。其中分析题主要作答为何会出现生态危机,而对策题可以作答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治理黄河,防止黄河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近年来,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考生需要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灵活作答。
华图教育 刘柏慧